跳至主要內容

文章

近视手术

因为戴眼镜真的很烦,又笨又重。对手术了解了很久,但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,心理总有点忐忑。 过年的时候恰好有同学在微信群说手术的事情,恰好眼镜也需要更换了(大学毕业刚上班的时候配的),同时社保卡余额也足了,于是挂了一个华西的号,拖延症患者终于算上船了。号需要提前一周挂,还是很容易,完全没必要找号贩子。 第二周到点去做了检查,前后差不多半小时,非常快。800度,没有散光,角膜比较厚,医生说飞秒、瓣飞秒激光都可以。然后约了手术时间。按医嘱,手术前一周内需要去复光,二次确认近视度数,术前三天需要自己在家点眼药。纠结了很多年的我 就这样赶鸭子上架的把近视手术约好了,当然躺手术台上之前都可以反悔。 到了近视手术当天,自己倾向全飞,但是度数高,按照医生建议还是做的瓣飞秒。当然价格便宜了6000多。差不多1.6W。这里成都比较坑,近视手术不能用医保卡里的个人余额,医保局有点xx。 手术我排第十个,等第一批进去的时候,心理还是有点慌,砰砰的。进门换手术服,有医生帮忙清洗眼镜,洗完上手术台。瓣飞秒需要两台设备,先在飞秒激光下两眼切个口子,制作角膜瓣。然后走到准分子激光台上,医生掀开切好的角膜瓣,打磨度数,然后又重新盖好,这会有点焦糊味。下手术台医生检查一下眼睛,然后带上一个全是孔的眼罩,自己走回家了。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从进去到出来不到10分钟。 透过眼罩世界都是模糊的,什么都看不清楚,但刚好可以行走。凭着记忆,坐地铁转公交,走回家。等麻药退后,眼睛开始有点刺痛,只留眼泪,不过还好可以忍受,我开始理解为啥要戴个眼罩了,防止痛的时候手去摸眼睛感染。差不多4小时左右疼痛感小时了,视觉还是模模糊糊有些清洗了,可以勉强看看手机,回消息。当天睡的比较早,第二天早上7点要去医院第一次复查。第二天起床扯掉眼罩,感觉好多年没有这么清晰的看过这个世界了,觉得手术真的比较值。到医院医生简单检查眼睛状况,双眼视觉5.1 ,医生说状况挺不错,然后就回家开始每天点眼药水。 今天是术后第二天,我自己没有任何异常,白天晚上都如鱼得水,手术群里有部分朋友有些许异物感 或者看书 近物模糊 晚上炫光。刚做完手术这些都是正常现象,一般一周到一个月会逐渐消失,达到最佳视觉。但是这些恢复期的症状我居然都没有,还蛮开心。
最近的文章

激情

年龄越大,越来越没有激情了。什么生日、高考。。。感觉都是平平淡淡,很难有事情还能泛起心灵的伊莲。不过也还好,算算哪天可能连朋友圈、微博这样一句话的状态都不愿发表的时候,估计离生命结尾也就真的快了。 facebook上看到很多年没见的大学同学,才发现聚散寻常,以前有过失落不适应。最后发现,除了自己,没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。 不过趁着这难得的一次流畅的翻墙,还是乌拉乌拉留这一篇乱七八糟的日志。该死的键盘没电了,。

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

今日小寒,过完这天今年也就算正式结束了。 上完第一个d班,回来已经快10点了。躺床上看看电视,不经意看到cctv怀旧剧场的《珍珠传奇》。虽然算是从来没有看过,但对这部剧集名字却印象深刻。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剧集了,也是我记忆里有印象的第一部电视剧。 时光荏苒,旧的东西总能勾起无边的回忆。 就像周末看的《智取威虎山》,原著是妈妈年轻时候看的老电影了。小时候总听妈妈讲过去的一些事情,趣事、乐事、心酸事,每次妈妈讲威虎山里面的情节都神采奕奕,每一个人物、每一个京剧唱腔、每一个人物动作表情妈妈都记得那么清晰。她年轻的时候没啥娱乐活动,最美的事情应该就是村里的大幕电影了,但能看到电影的机会一年也就那么几次,也至于每一部的细节都能那么熟悉。

成都又叫蓉城,看芙蓉的时候自然已早过了。不过满大街金黄的银杏却把这个季节点缀的淋漓精致。 大学开始离开四川,懵然已快10年。在这个年尾的时节突然回来,眼前的一切有点熟悉也有点陌生。天津的四年大学生活,虽然一直不喜欢这个城市,毕业后却已开始有点怀念,尤其是怀念屋外刺骨的寒风还有宿舍内那暖烘烘的暖气。而巴蜀的天空却老喜欢整日整日的板着阴沉沉的脸,让人从身体到心理的布满了寒意,所以便愈发渴望看看阳光。

辞职

躺床上半天,小心脏扑通扑通安静不下来,索性拿起手机写这篇日志。标题不知道起什么合适,就索性简简单单的俩个字。 下午终于鼓起勇气交了劳动合同解除申请表,有点小紧张,这一幕在脑海里幻想过很多种场景。真的来的这一刻,却总觉得有那么的一点不适应。 昨天公司大楼刚换上新版的LOGO,今天我决定离开这里,离开这个公司还有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。五年的时光说不好爱恨,总有些难舍的情愫。 决定离开的这些日子里我想了很多,包括自己的性格,追求。一直以来我觉得我是追求新鲜刺激渴望挑战的,移动不适合自己,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生涯和生命,让我很恐惧。可要下定决心离开的时候,又发现自己懒,懒得的改变,害怕改变。既不富有,亦不清贫,就开始有些患得患失。 但终究还是有了这样一个选择。祝愿自己吧,未来的路可以有的更顺利。

lumia638一月使用体验,不推荐购买

7月份的时候购买的Nokia lumia 638手机,冲着4G+WindowsPhone8.1的诱惑,以及对老牌NOKIA的情怀。¥920的价格还算便宜,不过在这个拼硬件的时代,整体硬件配置也就一般,与价格还算相称。 现在使用了一个月后,来说说自己的感受: 优点: 1、WP的系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炫丽的磁贴功能,初见还是很喜欢的。整个菜单结构也清新简单,让人厌倦了android 和IOS后,着实会很兴奋。 2、运行流畅,1G的内存玩起来游刃有余,耗电也不高,晚上充满电,能满满的玩一天,这点绝对比android强。 缺陷: 1、制造粗糙,再也找不到Nokia辉煌时代那种对手机精雕细琢的感觉。之前看过营业厅的实体机模,握手里其实很精致,不过真机那个恶心。 2、App是硬伤,很多软件都是应付上架,正常使用都比较困难。 3、系统还不完善,功能,菜单组织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感觉就没有用心做。 4、每次拔电池,系统时间都要重设,不知道是不是个例。如果普遍存在,那么微软必然使用回收的旧机型二手原件组装。

姐姐

有一个姐姐,比我大10岁左右,在我4岁那年离家去了新疆,至今再也没有见过面。 爸妈生我晚,姐姐是领养的孩子,后来爸妈生了二姐,又生了我。家里穷,爸妈每天有忙不完的农活,小学毕业后的姐姐就在家里照顾我,还有洗衣、做饭、喂猪。 小时候很粘姐姐,20多年没见面,对姐姐的印象越来越模糊,只剩下那么几个不清晰的画面。慢慢长大、读书、工作,已习惯了没有姐姐的日子,也似乎生命中不曾有过这么一个至亲的亲人。 姐姐走后我一直很平静,那时候还没有电话,唯一的沟通方式便是写信。妈妈第一次去邮局取信,我知道后哭闹了好几天,想念姐姐的情绪才一下迸发出来。小时候不知道信件的传递方式,以为去取信就能见到姐姐,很天真可爱吧。 爸妈没文化,识字不多。书信的模式都是姐姐来一封,我们回一封,内容都是聊聊家常和一些问候的话语,但每次我都会认真的听二姐念完信里的每一个字。开始的时候写信的事都是二姐完成。1995年,二姐初中毕业,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南下广东打工,那时候我小学三年级。之后姐姐的来信便由我用歪歪曲曲的字回,妈妈念,我写,不会的字用拼音。现在还很清楚的记得信封上那个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马纳思县新湖一场六连。 想姐姐,真的好希望姐姐能回一次家,于是每次写信都会浓墨重彩的写上这么一笔。姐姐在新疆结婚了,那年春节说好回家来的,可是年少的我盼来了春节,却没能盼来姐姐。第二年生了个大胖小子,寄来厚厚的一踏照片,她们一家人应该很幸福。每次寒暑假在家,都会和妈妈把照片拿出来翻翻。 慢慢的信的来往不再那么频繁,姐姐有了她的家庭,操心的事情也应该越来越多,于是想她回家的事也就不再提了。后来有了电话,多年不见,拿起电话却不知道说什么。姐姐口音变的我已经不再认识,于是意识到小时候的姐姐已经远去了,再也找不回来。 工作了,姐姐问妈妈要了我电话,多年不见的姐弟俩。木讷的我不知道说些什么,姐姐见我不说话,便一个劲的哭,我安慰她。 2012年国庆妈妈生病,电话问姐姐是否回家来,她说家里有事,等明年。“明年”这个词小时候一年又一年的听了好多年。于是我便不再问了。 2013年春天,妈妈走了,姐姐来电话又是一个劲的哭,我不知道说什么,她问我是不是恨她,我说不。不过听起来有点像假话。 家里穷,爸妈养家负担重,小时候的姐姐应该不会太幸福。去新疆是姐姐自己的选择,她的亲生哥哥、姐姐在那边。妈妈说服爸爸...

关于博客

看过 张谦 同学的< 博客,何去何从 ?>,回味过来写这篇日志,晃眼大半年时光了。从当初写日志的火热,高烧退却,少了那股激情,写日志也就越来越少了,而且少得可怜。 博客干什么?我自己大半也就当作日记本,像一个“暴露狂”与陌生的朋友们分享着自己的心情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生活琐事。有些事不想向周围熟悉的人说,于是就找这么一个净地倾倒出来,然后就仿佛豁然开朗了。传递什么、分享什么,很多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日子稍微一长就不知道写些什么了,于是就是五花八门的大杂烩。像QQ空间、人人网,弥漫的全是些心灵鸡汤,开始觉得新鲜,慢慢的也就厌倦了。 不过生活越来越浮躁,也就很难把一件事情坚持的做下去。博客到微博,概念的炒作,大家也就一股脑追逐新的事物去了。铅华褪尽的博客越来越显得萧条,博客不会再红了,不过也不会灭亡。点点这样的轻博客概念其实挺好,但是博客已经过了大红大紫的年华,想要做起来自然就很难了。回归清净,也才是回到博客的本真。 火与不火不应该是判断博客价值的标准。火的时候,大家都去写,用户多,不过内容也就泛滥了。一个好的博客,关键是要有信息量。个人觉得,微博和博客是互相不可替代的,微博重在快速简单的传递信息,而博客则可以做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专业技术的研究分享。  大红大紫渲染的都是商业氛围,重在围观的群众,与内容的质地无关。我们也就跟着乐呵了,微博抑或微信,玩玩就好,玩的开心就好,没必要在乎太多。

绝望

人生的路走的太顺了,突然遇到点挫折,便茫然不知所措。瞬间跌入人生的低谷。生命也就索然无味,想解脱,死自然是最简单的了,轻轻的一跃,一了百了。大学毕业前在BBS上跟@TJUTOPKU聊天得出的这么一个结论。 道理谁都明白,可当自己真的遇到了,才发现想要逃脱出来,太难。当然我肯定不会选择轻生,但是心痛的感觉,太撕心裂肺了。很难受,很难受。这种煎熬应该比死还难受吧。 从小到大,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,从小学到大学,算是顺风顺水,没磨砺,没什么风风雨雨的经历。或许像我这样的穷二代(N代)就应该平平常常的在农村过完一辈子。娶老婆,生孩子,风吹日晒,折腾着自己还有一家人的生计,应该倒也其乐融融。 现在算个城里人,有份很多人羡慕的工作,一年赚个十来万,富不起来,也穷不下去。不过离家太远,于是想换个离家近的,一年一年,妈妈走了,爸爸也越来越老了。未婚,没女友,没房。周围举目无亲。 于是后悔当初为什么非跑省外念大学,非到个八杆子打不到的地方工作。选择通信这个行业,能干啥?去设备商,不年轻了,折腾不起。来重庆移动面试,一年两年三年,那些HR真他妈的不是人,你招个苦逼做技术干活的,搞无聊的群P干啥?一年两年三年都被莫名其妙的刷了。反正大学毕业找工作群面就从来没通过过,不合适的人永远不合适吧。 想抽烟,想喝酒,想去九华山烧香,在佛像前虔诚的跪拜,慢慢变成了当初自己鄙视的样子。

断线风筝

小时候放风筝,总是在每年阳春的三月,村前的田野上开满油菜花,堰坎也零落的开着蒲公英等野花。村子里每家门前的杏树、桃树、李树、梨树也开的满满的,偶尔刮点微风,顺带着一点春雨,回不去的童年,记忆的画面都是好美的,令人回味。 风筝是自己做的,爸爸编竹席,家里总有不尽的竹签,支好一个框架,粘上一大页旧课本的书页,后面加一条长长的纸带,一个属于我的风筝也就做好了。制作的灵感来自山对面沟里的孩子,他们在村间的山脊上放这样的纸风筝,飞的好高好高,可是我糊的风筝却从没飞起来过。时间好快,一直盼望长大的童年渐渐的流逝,可等真的长大了,却又显得有些落寞不堪。 三月,跟同事游天井湖,第一次一起放飞了一个风筝,好高好高,似乎真的触摸到了蓝天。可打算收起来的时候,线断了,风筝摇摇的坠在了远处。最后只拿着空空的一盘线回到租的房子。 如果算是高中离开家的话,人生快一半的时间是在外度过,每次想到这个总是很失落。以前总想着远方,去看海、看大大的草原。可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开,或许是该回去了!

感恩

大一的时候听同学讲“逼“这字的时候,迷惑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什么2B啊、傻逼之类的词语以前确实没听人讲过。 不知道是我真的清纯,还是四川话语言的差异,不过总的来说,后来我终究算是邪恶了。 大学远远的离开家,开始感觉好爽,可自己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发现再也难回去了,上天似乎跟我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。为什么要回去,想了好久可终究没有找到一个十足的理由,也许简简单单的就是一个家的信仰。 今天无意拉开人人网上的时间线,大学开始写BLOG,写了删,删了写,那么多日志,突然发现只有人人网上最全了,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。翻开最早的几篇,突然发现自己那时候还是那么的多情和风骚,可以写那么一段一段的文字。当然那些破碎或者滑稽荒唐的记录,也见证了一个2B的成长,青涩的年华或许本来就是那样。 其实每隔几年看当初的自己,都总是会觉得有点荒唐或者说是无知。以前喜欢用年少轻狂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自己,可惜现在只剩轻狂,早已没有了年少;以前写过我还能孩子气多久,可现在总在感叹什么时候自己才能真正的成熟一点。像个男人一样,扛起生活中所有的担子,而不去害怕、胆怯、逃避。感恩节过去好些日子了,今天也突然想起原来还有这样一个节日。突然很想感谢大学宿舍所有兄弟,四年对我所有2B行为的包容。